植物墙资讯2021-09-01 536 次
背景: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中国,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正在将“碳中和”转化为国家战略,当前全球已有 110 多个国家相继承诺“碳中和”目标。
目的与意义
阻止全球进一步变暖,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而“碳中和”则是达成这一使命的必须手段,实现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关概念
"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而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达到“峰值”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则是将一定时间内,全社会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的过程。这是一场针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围剿革命,一场从源头、到排放、再到吸收处理甚至再利用的所有环节的多方博弈。
方法
1.疏堵结合:实现“碳中和”的必备方法。纵观“碳中和”天平的两边,一头是植树造林提升大自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另一头是节能减排,利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减少人类社会的二氧化碳排放。
2.能源数字化助力“零碳”社会的全面实现。“零碳”社会是“碳中和”工作最终的成果,在这个社会中,人类生活生产产生的所有温室气体都能被大自然完全吸收,实现排放-吸收的平衡,包括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企业、零碳家庭等多个方面。
园林人做些什么?
风景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与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风景园林的主要元素、功能内涵与设计理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功能内涵,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功能定位中的重要性上。
1.主要元素
气候变化影响景观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进而影响风景园林的形式和风格,气候剧变导致重要园林元素出现变化,原有的部分风景园林形式可能会消失,例如城市缺水导致部分水景和绿地系统消失,降雨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导致水文和滨水景观变化。
2.内涵与功能
过去风景园林主要与美学、文化与艺术相关,其作用局限于对微气候的调节与改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的灾害风险和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成为风景园林的新内涵与新要求,风景园林要考虑如何减轻气候灾害损失。
3.设计理念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风景园林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减碳增汇等要求,注重保护城市自然生态、减少开发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努力转变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型景观发展模式。
三大功能:气候灾害防护功能、绿色基础设施功能、碳汇功能
1.气候灾害防护功能与韧性城市构建
适应气候变化要求城市建成区及周边要有一定的软质空间作为缓冲,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及公共空间不仅可以提供绿荫、降低城市气温,也可以滞留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推动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河流堤坝、保护城市水系,同时强化城市排水系统等。有效降低其对城市运行造成的不利冲击。
2.绿色基础设施功能与城市生态安全
绿色基础设施是人造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混合体,充分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的调节功能,可以提升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完善规划设计、构建布局合理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有助于修复在城镇化进程中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避免气候变化对脆弱生态系统与脆弱人群造成不利影响,有效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3.碳汇功能与低碳城市建设
通过完善风景园林设计与布局,提升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碳汇功能。建设城市绿地是高密度人居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风景园林设计可以采用大面积绿地间隔公共交通走廊间的绿楔式绿地系统、建设功能混合的城市街区、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道等不同方式,发挥风景园林的碳汇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建筑节能、引导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整体的能源需求与碳排放。
五大设计策略:低碳风景园林设计策略、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城市生态安全设计策略、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设计策略、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对策略。
1.低碳风景园林设计策略
(1)加强战略规划,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空间体系。
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科学规划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色空间,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构建城乡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立完善的生态雨洪管理系统。
(2)构建碳中和园林,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体系。
风景园林在施工、后期运行、维护管理、废弃物处置等阶段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因此要尽量减少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养护、更新等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从减排和增汇 2 个方面同步推进建设。
①减排以降低能耗和实现能源自给为目标,降低园林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过程中的碳足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充分挖掘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实现能源自给。
②增汇方面,加强城市范围内森林、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和管理,科学选择园林植物、绿量和配置方式,以及后期养护管理方式等,加强土壤、湿地、水体、植被等固碳能力与碳汇功能,同时减少对风景园林的人工干预程度,强化自然的自我修复和维持能力。
(3)积极推动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技术在植 被、地形、水体、建筑园林四大要素中的运用。
①植被方面,选择以乔木为主的多层次立体绿化以提高碳汇能力。
②地形方面,因地制宜处理地形并减少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对天然碳库的破坏,降低管护阶段碳排放。
③水体方面,积极推动节约水资源,加强节水技术、水体净化技术、雨水收集技术在风景园林营造中的应用。通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城市湿地公园等方式,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④建筑方面,推动零碳建筑与碳中和建筑建设,倡导自然通风及屋顶绿化、墙体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技术,有效降低建筑运行能耗。
2.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风景园林应把减少气候灾害影响、增加抗灾能力和提升气候恢复力作为设计的重要目标加以考虑,综合运用生态韧性与工程韧性措施。
应对强降雨以及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需要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气候适应型的城市排水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
例如为了降低风景园林的水资源需求,可以通过建设雨水和中水循环利用系统并提高灌溉效率,选择种植耐旱植物,提高应对气候干旱的能力;通过提升园林绿地的渗水能力和临时蓄洪能力,可以帮助缓解泄洪压力,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针对沿海城市面临的海平面上升等气候灾害。
3.城市生态安全设计策略
通过强化和整合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带动提升其他城市发展要素的韧性和适应性,进而促进韧性城市建设。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热浪和城市内涝等威胁,需要加强城市的生态安全设计,通过对城市水体、建筑、道路等要素进行生态化改造,不断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将城市水体河岸以及绿色开放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城市“廊道”,城市道路沿边设置绿化带等生态廊道治理空气污染,建设绿色屋顶和墙体绿化来提升城市建筑宜居性。
4.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设计策略
推动开展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设计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绿地等作为战略留白阻断病毒传播、促进人体健康、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奥姆斯特德积极呼吁把自然带进城市,提出了构建城市公共园林、开放性空间和绿地系统等一系列设计理念,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念旨在改善城市盲目扩张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创新屋顶花园、屋顶农场、螺旋森林、垂直绿化等不同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对人体健康的促进效应。
5.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对策略
2016 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在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提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虽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尚未纳入风景园林,但气候变化却对风景园林行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推动风景园林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探索风景园林与文旅、康养、养老等服务业的融合,积极推进园艺疗法,促进康复花园、医疗园林、市民农园等新型园林形式建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业态与经济增长点。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了 碳中和我们园林人需要做些什么 ,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起来。